close

「媽媽!你怎麼現在才來接我!害我最後一名被接!」鈺鈺又用「不太開心」近似「質問」的語氣和我說話。大她一歲的姊姊卻跟我說:「媽媽!你今天一定累翻了!才會那麼晚!我功課都做完了,待會兒垃圾車來,我幫你倒垃圾。」快滿五歲的小弟弟也貼心得接口說:「今天好熱,我書包裡有一把自己做的扇子,就送給你搧搧風吧!」….同一個情境,同樣都是十月懷胎,細心呵護的三個孩子但,三個孩子說起話來,聽在職場、家庭兩忙的媽媽耳朵裡,真是有千種滋味在心頭剛進廚房忙晚餐,鈺又大嗓門地催促我:「媽媽!你快一點好不好!我真得好餓!」「鈺鈺!你先幫我擦桌子,擺碗筷,再十分鐘,就開飯了!」「討厭!人家都餓扁了,你還一直叫人做家事」鈺鈺噘著嘴撈抓了一條抹布出去了!廚房裡真是『水深火熱』喔!這孩子肚子裡好像有一座火藥庫!我悄悄的告訴自己:一定要忍一忍!(其實,這個時候的我最疲憊!最急促!實在好想拿著鍋鏟就追出去!)等吃過飯再跟他講道理吧!但願,吃過飯,鈺的火氣就降溫了,也希望我這快發飆的媽媽,一定要,加加油---穩住自己的情緒!有時候,外子和我都非常驚訝鈺偶爾發作的火爆動作或不禮貌語句。常常在想她到底怎麼了?是學校生活不順利?家庭的排行居中?爸爸媽媽給的愛不夠濃稠?在學校她也這樣嗎?但,老師都告訴我:「服務熱心,具有強烈正義感、同情心」每每老師下這樣的評語,我都努力睜大眼睛看著對方,注意『觀察』說話者的表情,是不是又是善意的謊言?還是搞不清楚我是誰的媽媽?有一次我忍不住偷偷地跟老師說:「你剛剛描述的那個孩子,對我來說有點兒陌生欸!」事後想想,孩子能分清楚學校和家庭,對父母撒撒嬌、耍耍賴,在外頭有禮貌、守規矩,甚至有樂於助人的表現做媽媽的似乎不要太煩惱囉!


群能發展(EQ)始於胎教


還記得懷孕時,戰戰兢兢總努力節制思維的日子。盡全力不去違背孕婦的一些禁忌(避開二手煙、避免情緒亢奮、避免咖啡、茶等飲品)聽古典音樂,呢呢喃喃對胎兒說話,用世間最柔美、最溫暖的聲音呼喚孩子也記得在產台上第一次「母子相見歡」,我低聲呼喊寶貝的名字,新生寶貝費盡千辛萬苦,努力凝神想睜開眼睛、拼全力想轉頭向著我的種種努力。為著新生寶貝的努力,我躺在產台上感動得嚎啕大哭還惹來醫護人員的「關切」。「母子連心」並不是書本上說的,是真真實實發生在--此時此刻此地,我--這個平平實實的母親身上!原來孕育的過程裡,「母親」已經是「他」完完整整的小世界,「母親」的聲音、行為模式、生活方式通通成為「新生兒」來到人世的「參照點」。在人生中最艱困的「出生」時刻,從母體中黑暗溫暖的水中生活進入到嘈雜、刺眼異於體溫的空氣中生活,「他」真的是同一個稚弱、無助的小小人,「過渡」到另一個陌生的世界。「母親」在懷孕期所提供的,都是他適應、認識這社會的所有憑藉。


「社會媒介者」的角色


「成人照顧者」扮演著「社會媒介者」的角色,嬰幼兒分分秒秒都摹聲摹色將環境中林林總總的印象照單全收。「他」的感官正開展著,觸覺、味覺、視覺、聽覺、嗅覺的氛圍,造就「他」未來的感官發展。嬰幼兒照顧者的一顰一笑,牽動孩子對待人、事、物的熱情或冷淡。主要照顧者說話的語氣、語調在在都影響孩子,而且不只影響一時,也影響一生。審慎為孩子選擇這個「主要照顧者」,第一個照顧者將是孩子「社交禮儀」的啟蒙師。「主要照顧者」揀選對了,扮演對了,孩子的一生都受人敬愛及與人友善。


規律性生活的建立


剛出生的嬰兒,最需要的就是「規律性的生活」。保持環境的整潔、安靜,建立孩子「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」的穩定、規律作息,不僅對孩子的生理成長上有幫助,對孩子與人的人際互動發展也影響至深且巨。寶寶睡得好,自然就情緒平和;規律地哺育,定點、定時、定量,任何的照顧者都不會手忙腳亂,人際互動自然順當和諧;排泄、如廁的問題如果也規律,不只照顧者從容愉悅,寶寶乾爽舒泰,身心兩相宜,彼此的互動情誼自然舒暢。


照顧者即時、切中需求的回應


敏感度高的照顧者,適時觀察孩子,給予孩子即時的需求回應。尿布濕了就是要趕快換,而不是抱抱或餵食。讓孩子隨時隨地感覺到「其實我懂得你的心」,正確、切中需求地回應孩子的日常生活所需。孩子也在日常的照顧中,捕捉到屬於自己的「自我價值感」,回應嬰孩任何細微的手勢、眼神,學會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,用心地聆聽孩子的心聲成人愈能同理孩子的心意,愈能鄭重回應孩子真正的需求,孩子就更能在正面、積極、鼓勵的環境中,建立自己的「自我價值感」。「自尊心」、「自信心」也慢慢在日常生活中薀蓄成長。


養成凡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、自己負責任


「獨立」、「自信」、「自立」是內醞的氣質,更是外顯的氣度,從小就讓孩子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下獨處,自己找樂子,盡情揮灑自己的獨立心和創造力,大人應避免太多、太早的干預及介入。凡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、自己負起責任,舉凡進食、喝水、洗手、穿脫衣物、梳理頭髮、清潔身體、如廁、擤鼻涕通通都可以透過適當的示範引導,讓孩子自己動手試試看。無懼於「獨處」的孩子,凡事能自己完成的孩子,渾身上下充滿自信心,不依賴別人,不愛指使人來幫助他,自然受人歡迎,處處贏得友誼。


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


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。譬如:「媽媽!我不喜歡吃蛋炒飯,我想吃炒麵。」「弟弟哭是因為跌倒,不是因為我不跟他玩,爸爸你誤會我了!」「小明這是我的玩具,你想要玩的話,要先跟我借,不可以下子就用搶的,這樣我會很生氣!」教導孩子用平緩、禮貌的聲音表達自己,自然就減少和別人肢體的攻擊互動。除了支持孩子發自內心的表達,更要引導孩子使用禮貌得用語,像: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、拜託、抱歉、不好意思、麻煩您、請您等一下都是較禮貌的語句。當然,禮貌用語必須配上合宜的語氣和音量,語氣、語量不對,全盤就失去了適當性。


嬰幼兒的社交禮儀還有哪些要注意的?


一歲以上的孩子,就已經具備接收語言的能力了。因此,堅毅果決重複正面的指導語及規範,有助於孩子未來社交禮儀的學習。兩歲左右的孩子,就可以示範「站」、「走」、「在傢俱之間走動」、「椅子的搬動」、「坐椅子的正確坐法」、「桌邊椅子的取拿和坐法」、「取拿、遞送物品的方法」、「倒水、倒茶」、「開門、關門」、「敲門」、「摁電鈴」、「穿脫外套」、「擤鼻涕」、「梳頭」、「穿脫鞋子」、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、「說抱歉的話」、「應門」的社交禮儀,成人不只引導正確的技巧方法,更要營建落實生活禮儀的環境,成人照顧者自己身體力行,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。三歲以上的孩子,可以啟發引導的範圍就更多了,像:「與人一起搬動桌子」、「洗手」、「照顧環境」、「照顧植物」、「照顧寵物」、「邀請客人入坐」、「奉茶」、「自我介紹」(介紹自己或別人)、「攙扶別人」、「穿脫困難度更高的衣物及鞋子」、「如廁習慣的執行」、「走路輕」、「說話輕」四到六歲可拓展的技巧又更多了,像:「接聽電話」、「等待」、「聆聽別人說話」、「惜物愛物」、「尊重別人」、「輪流」、「分享」、「與人合作」都可以透過成人照顧者的巧手慧心,設計不同的工具、輔助物,為孩子打造一個一切可以「自己動手做」的環境,孩子懂得方法,又有準備好的環境,孩子自自然然充滿自信,徜徉於萬物有情的生活中。


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酒香潤朋友,書香潤子女。」這裡的「書香」就如同父母給孩子的「教養」準備一個合乎情、理、法的「社交禮儀」環境,等於替孩子打造一頂「最佳人氣王」的桂冠。戴上這頂桂冠的人,不管走到哪裡,一生一世都受人敬重和擁戴。


給父母的話:


掌握孩子「社會性學習的敏感期」,把握從懷孕到六歲的黃金時光,讓孩子學習到「尊重自己」、「尊重別人」、「照顧自己」、「照顧環境」、「關心別人」做一個有智慧的照顧者,給一個可以『自己來』的環境,讓孩子充分感知自己的存在,重複歷練「社交禮儀」技巧因為「我」存在,所以有歌、有愛。因為有愛、有歌,所以,『我』愈活愈積極、樂觀、熱情、正向進而開啟了一個美麗的新境地,邀請每一個敢愛、能愛的人,共同締造一個美麗和諧的「心」天地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