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緣起:


   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是以「健康照護」為教育宗旨的技職院校,因筆者就讀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所之便,常常有機會參與跨系所合辦的研習會,200862324日由助產所、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、嬰幼兒保育系所共同主辦,聘請美國西南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音樂治療組主任李志真博士(Dr. Chih Chen Sophia Lee)帶領此研習。筆者參與之餘覺得受惠良多,因此不揣筆者本身的淺薄,仍提筆為文以期與《蒙特梭利雙月刊》讀者共同分享研習會上的吉光片羽。


壹、   音樂治療簡介


 


.什麼是「音樂治療」?


 


「音樂治療」是多元運用音樂本身的元素,像速度、節奏、音高、拍子、和聲、旋律等,針對個案本身所具有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,再加以有計畫和有結構性的設計,憑藉著聆聽、再造、即興、創作等不同方法,來適合個案的音樂治療活動。幫助個案重建、保持、改善其到生理、肢體、心靈、情緒,提昇其表達溝通、認知理解、情緒表達、心理狀況等方面的問題,以達到「好」的生活及「健康」的目標。同時也是一個新建立的醫療保健行業。經常性被使用的音樂技巧,包括:歌唱遊戲、音樂引導想像、樂器玩奏、音樂放鬆技巧、歌曲討論分享以及尋找屬於自己的音樂及創作等。


再藉由這些已提供的音樂活動,進而使被施予「音樂治療」的對象,能夠進一步學習溝通、自我表達、團體互動等技巧,藉以提昇自信心,而增進適當的行為表現。在生理方面,音樂經由聽覺神經的傳導,可以活化或抑制大腦的中樞神經,有效地輔助聽覺訓練及肢體動作上的復健。


 


.「音樂治療」的歷史?


 


音樂治療自原始時代就已經存在,古希臘羅馬時期已將音樂融入戲劇中,而發揮了心理層面的效果;古羅馬人認為,用「對」了「調」,用「對」了「音樂」,就能重新得著力量且療癒傷痛。到了中世紀,音樂和宗教儀式相結合,成為拯救靈魂,具有淨化人心的功能。以台灣的本土文化為例,「原住民」的「巫師」集醫療、音樂、宗教三方面的統御,「泰雅族」的吹鼻笛,他們認為「『禍』從口出」,鼻子是靈氣且純潔無污染的,因此運用鼻笛吹奏,把「失衡」的健康用音樂再度找回來。近代的倫敦地鐵站曾經因為「暴民」滋事,而採取放古典音樂,而讓滋事 頻率大幅降低。美國運用音樂治療因戰爭而罹患心理疾病的士兵,「音樂治療」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目。


 


.「音樂治療」現今的概況?


 


目前設有音樂治療學位的國家有英、美、加、德、澳。臺灣僅有在部分大學的音樂系或心理系開設相關課程,像是:台北醫學院、台南藝術大學、輔仁大學推廣部都曾開設,但尚未建立執照認證制度。


在音樂治療師的訓練過程中,都必須修習解剖學、心理學、相關復建領域專業科目概論及音樂治療專業科目。


 


.「音樂治療師」的工作職責?


 


1.針對醫師所做的轉介個案,做音樂治療的評估與評估報告。


2.針對個案的能力與需求做好適當的活動設計。


3.針對個案反應的觀察,評估後與相關團隊或個案家屬做討論。


4.參與團隊評估。


5.適時與其他專業領域(如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舞蹈治療師、語言治療師)配合與討論,期能幫助個案達到「更好」的生活及「健康」的目標。


 


.「音樂治療」的目標?


 


音樂治療的目標主要是要喚起個案對自我、對他人、對環境的敏感度與互動性。並且訓練個案感覺器官的協調能力,增加個案對事物的持續力和自我表達能力,以及協助發展並啟導增進個案在非語言溝通的能力項目。


 


 


貳、   相關「音樂治療」的理論


 


.音樂為什麼能增進人類身、心、靈的健康呢?


 


「音樂」首先會透過下視丘、大腦的邊緣系統,再傳導到腦的自律神經系統,而人類的情感正好是透過下視丘、大腦邊緣系統所支配。因此「心靈」和「身體」彼此互動,聽到哀傷的樂曲,忍不住淚流滿面;聽到激昂的軍樂聲,不自覺地腰桿挺直精神抖擻。「自律神經」擔任身體、心靈的仲介者,一旦身體內部臟器受到刺激,自律神經系統瞬間就將訊息傳達給大腦,然後大腦會根據狀況發出「修護」命令,而進行處理。因此音樂的「被聽到」,並不是經過一連串理性的認識分析,並非先分析節奏、和聲、旋律後才接收;而是直接訴諸心靈層面的接收,與其他「認知行為」透過理性分析完全不同。這正是「音樂治療」和「認知心理治療」、「語言治療法」最大的差異所在。也正是「音樂治療」能給「語言溝通障礙者」、「智能不足者」、「老人失智症患者」、「安寧病患」、「重症患者」、「重症新生兒」適當治療與協助的重大因素。


適合的音樂能調節自律神經系統在視丘的反應,減少ACTH(促腎上腺皮質刺激素)的分泌,緩和生理反應系統,降低緊張壓力下交感神經的興奮,持續傾聽適合的音樂,能夠降低基礎率,降低每分鐘的心跳、血壓、耗氧量,引發出對情緒有效果的α腦波,而達到紓壓效果。音樂也可以促使情緒中樞的腦內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,使腦下垂體釋放腦內啡(endorhin),達到止痛的效果,改善焦慮的感受。


 


.善用「同步原理」(Iso-Principle


 


「音樂治療」只是眾多療法之一,不要過度誇大「音樂治療」的功效,也不要放棄原有的正規醫療方法。同一種的音樂對不同的人,產生不同的影響,即使同樣的音樂對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,也產生不同的功能。因此,真正訓練有素、學有專精的「音樂治療師」不使用「罐頭音樂」(即固定節奏的樂曲),他們都會給不同的個案不同的「處方」。像對跳蛋般躁進的過動兒,「音樂治療師」會採用「同步原理」,先給予節奏快的音樂,在節拍上微調10%,如120拍降落到108拍,慢慢把節奏變慢。對躁動者,施以「由快而慢」的節奏調節,對憂鬱症者,則施以「由慢而快」的調節。無論由快而慢,或由慢而快,都掌握「10%」的同步原理。對隔日一早要進開刀房的病患,「音樂治療師」也採用「同步原理」,刻意讓病患晚間少睡一些,在等待室中將燈光調暗,即興唱著患者想聽的歌,從節奏快的歌再唱到節奏慢的歌,一方面轉移進開刀房的恐懼情緒,一方面讓患者入開刀房時,正好心神舒緩慢慢入眠。


 


.「鼓圈」(Drum Circle)的運用


 


「鼓圈」(Drum Circle)不僅適用於「音樂治療」,也盛行於企業團體做「人力資源訓練」之用。用在「團體動力」的開發,促使「團隊」無間無私的互動互信。


「鼓圈」在音樂治療上用的非常普遍,由「音樂治療師」帶領一個小團體或大團體(無上限),進行樂器的即興演奏,或只是肢體節奏聲響的合奏及肢體律動的聯結。可發聲的克難樂器、拍手聲、踏腳聲、大鼓聲或極細微的蛋沙鈴的聲音都可以加入。唯一要考量的就是要專注地聽從帶領者的帶領。


且看音樂治療師,先帶領大家發出固定緩慢的節奏,再慢慢發展出「二部」、「三部」、「多部」,「合奏」、「輪奏」、「獨奏」、「休止」,忽而快,忽而慢都是特別的「經驗」。在團體中與好多人合作完成合奏,是特別的經驗;當大家都在休止時,聽著自己搖出細微的聲響,在大庭廣眾下,真是一種殊勝的經驗。萬聲靜寂只聆聽到某個聲音在,也是特別的經驗。


因此,唐氏症兒童懂得專注觀察別人的動作;高危險群的青少年收起叛逆心,願意一遍又一遍聽從自己的節奏,順服大家的節奏;沒有信心的患者,透過非語言溝通覺察到自己的重要性這就是「鼓圈」的「團體動力」效能。


 


 


參、   音樂治療與臨床應用


 


   音樂治療」已經廣泛運用且與各式各樣的醫療聯合併用。不僅用於大家熟知的「紓壓」之外,在產房裡音樂治療」配合「拉梅茲呼吸法」協助產婦;在新生兒加護病房,音樂治療」讓重症新生兒得到安穩適宜的撫慰。重症單位的音樂治療,重新燃起患者生命的熱情,普通病房的音樂治療帶給病患愉悅的心情。高危險群青少年的音樂治療讓青少年慢慢遠離「毒品」與遠離「好勇鬥狠」在安寧病房裡,臨終關懷的體貼心讓安寧患者有尊嚴地度過每一天


   


 



如需要更多關於「音樂治療」資訊。請洽:


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(音樂治療)協會:


www.musictherapy.org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