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嬰幼兒的EQ養成術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張庭枝

認識嬰幼兒的情緒發展

EQ是「Emotional Intelligence」的簡稱,就是掌握情緒的能力,也就是「情緒智力」。人類一生中最受「情緒」支配的階段,就是「嬰幼兒期」。尤其是新生兒對自己腦內訊息,缺乏控制力與敏感度,「哭」與「笑」幾乎全來自於一瞬間外界的刺激或自身內在基本的需求。

愈小月齡的baby愈受「先天氣質」的支配。有的孩子天性安靜,有的孩子反應強度強,同樣是「餓」了,前者不哭不鬧,後者嚎啕大哭。有的孩子生活作息規律,吃喝拉撒睡自有自己的規律節奏,照顧者有可依循的模式,照顧者自在順心,自然而然與嬰幼兒互動良好;有的孩子規律性差,常常令照顧者灰頭土臉,久而久之自然影響到彼此的互動。成人照顧者與嬰幼兒的互動,漸漸傳達了許多訊息,自信心、安全感、動機漸漸互為因果。出生到三歲階段正值情緒發展的時期,如果遇到情緒平和的主要照顧者,且能適時滿足孩子的需求,那麼EQ的養成,自然會穩健地步向康莊大道。

根據加拿大心理學家布雷吉斯(Bridges,K.M.B)的研究,初生嬰兒的情緒只有恬靜、興奮兩種狀態,約出生三個月左右,才從興奮狀況分化出苦惱和愉快兩種基本情緒;六個月大左右,又從苦惱情緒中分化出恐懼、厭惡、憤怒;六到十二月之間,則從愉快情緒分化出喜愛、得意;一歲半左右,再從苦惱情緒分化出嫉妒;兩歲左右,快樂的情緒也分化出來;到五歲左右,已具備成人所有的情緒。

嬰幼兒期的哭聲、揚眉、打呵欠、眨眼、皺眉等非語言訊息,都是情緒的表達方式。伴隨著動作的發展,孩子的情緒表現有了更多的面貌:七、八個月大的孩子生氣時,只會兩腳亂踢、兩手亂搖、大聲哭叫;十八個月左右的孩子在需求未被滿足時,可能會咬人、踢人、推人;四、五歲的孩子,語言表達順暢,就不太會用哭鬧或肢體動作表達,而是選用負面語言攻擊或報復。再大一點的孩子,為了怕別人嘲笑,更懂得掩飾自己赤裸裸的真實情緒,會運用迂迴、間接的語言或方法表達情緒。綜觀上述,動作能力、認知發展、情緒分化、行為表現彼此密切交織。嬰幼兒的情緒表現,除了受到源自父母的基因影響之外,也深受教養環境的影響;情緒表現較躁進、紛擾的人,探究原因泰半是因為嬰幼兒期情緒未得到正常的發展。

從大腦科學看情緒學習的重要

    根據新近火紅的大腦科學的說法,人類的情緒由腦部瞬間傳導系統來傳達與控制。情緒的主控區在視丘、杏仁核及大腦皮質前葉。由外界接收了刺激,先經視丘,再傳送到大腦皮質的不同區域,其中一時訊息也會傳送到杏仁核。

    杏仁核具有情緒的學習與記憶的功能,皮質前葉是主管自覺學習與記憶思考。因為杏仁核對各種感官訊息接收、反應比大腦皮質迅速,而且,由杏仁核到皮質前葉的神經通路比較密,所以,情緒訊息很容易送達大腦的語言或行為控制區。但是,皮質前葉通往杏仁核的神經通路比較疏,所以,通常是情緒反應過後,大腦掌管思考的部位才調適好回應的方式。大腦掌理情緒的部位,完全可以獨立運作;但認知思考的部位卻很難擺脫情緒記憶的牽制。所以,當嬰幼兒完全被情緒控制時,說理的方式並不容易收到效果。隨著年齡、經驗增長,大腦皮質前葉功能陸續開展,大腦皮質前葉與杏仁核聯繫功能增強後,自然就有助於情緒的察覺。若嬰幼兒期能進行情緒教育的引導,更有利於情緒的控制。

嬰幼兒的情緒教育

    在懷孕階段,就可以透過胎教和孩子建立最初始的親密關係。保持孕婦本身的身心平衡,不要讓準媽媽持續沮喪、焦慮,或受到極度的驚嚇和悲傷。母體在極度壓力下,大腦會命令腎上腺分泌可體松(cortisone),讓更多血液流入母體內部器官,而減少胎兒所需要的血液、氧氣。另外,咖啡因、酒精、尼古丁等,對胎兒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。準媽媽要常聽柔和、輕快的音樂,常對著胎兒用心、用情說話,因為胎兒的記憶力已被證實,早一步讓孩子熟悉母愛的撫慰,是生命早期不可忽視的影響力。

    嬰幼兒最初的情緒教育,來自與成人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關係。嬰幼兒與成人間有輕鬆、快樂、和諧的合作關係,才能建立和平、安全、信任的依附關係,相對的,就能更順利、圓融地發展與他人互信、互愛的關係。給予孩子更多的注意和關愛,尤其曾經頻頻遭致不當對待、負面批評的孩子,更需要溫暖的眼神,接納的肢體接觸,才能締造更穩健的愛與信任。

    讓孩子多聽音樂,多欣賞有美感的圖畫書,充分滿足孩子各階段的生理、心理需求。提供安全、多元、適齡的遊樂設施和遊戲,讓孩子在無壓力的狀況下,反應內在的心靈狀態;在自言自語或三五同儕的對白演出中,許多壓抑、不滿足都無形中被釋放出來。多給予可操作的玩具、教具,多陪伴孩子接近大自然,培養多方面的興趣,使心胸更開闊。充足的營養與睡眠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
嬰幼兒教室裡的情緒教育

    成人用心地傾聽和同理心的回應,才能幫助孩子「聽見」自己內心的聲音,並有機會用自己的語彙表達。成人照顧者是嬰幼兒心靈地圖的領航員,嬰幼兒教室裡的情緒教育在於提供孩子適合的情境,幫助孩子情感層面得到開展和提升,使嬰幼兒有機會成為情緒的主人。

引導嬰幼兒察覺自己的情緒

    引導孩子了解外在環境的刺激和訊息,以及內在的身體狀況,都可以透過語言來表達,如:「奶奶去旅行,讓你很想念奶奶對不對?」「小明把你的玩具弄丟了,你一定很不開心?」也可以引導孩子看到情緒波動和身體的關聯性:「你看你哭了那麼久,眼睛都紅了!哭久了,喉嚨會痛、頭會痛,對不對?」「你生氣的時候,心臟跳得好快,呼吸也變快了!」這些描繪都有助於引導孩子覺察到自己的情緒。

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

    對月齡小的孩子,少用語言引導,帶孩子離開情緒受干擾的現場。或用其他容易吸引他注意力的有趣材料或活動,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好了。

傾聽孩子的心聲

    適度引導孩子表達情緒:「你哭了,是因為舉手的時候,老師都沒注意到。是不是?」運用孩子能理解的字彙與孩子溝通:「下次,小華再搶你的玩具,記得要告訴小華:『這是我先選的玩具,你想玩,就要等!』」

引導孩子正向、積極的思考

    面臨非預期的狀況,引導孩子正向思考:「下雨了!校外教學恐怕得延期了!沒關係,老師變魔術給你們看!」

協助孩子解決困難

   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,且發出求救訊號時,記得陪著孩子一起想辦法。把困難的部分,分成幾個小部分,按部就班一一完成。

把握嬰幼兒時期培育高EQ

    嬰幼兒時期正值大腦發展的黃金期,從受孕開始,就是培育高EQ的關鍵期,聰明的嬰幼兒教育工作者千萬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嬰幼兒的EQ養成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庭枝老師 的頭像
    庭枝老師

    庭枝老師幼教補給站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