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嬰幼兒教室接待新生的辦法          張庭枝

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大幅降低之後,無論是幼稚園、托兒所,近幾年招生都不約而同降低了年齡層。為了「搶」學生,叼奶嘴的、包尿布的、抱依戀物的「小奶娃」,通通都入了園所。對園、所長而言,「幼幼班」是幼生人數的擴充,聽到「小奶娃」的聲音,就像看到了經營的願景。但對第一線的幼教老師而言,「接待嬰幼兒」可是一場大陣仗,要面對瑣瑣碎碎個別化的「保育」工作,要迎接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焦慮父母。既要照顧新生,又要面對班上其他也是「小奶娃」的舊生這可是需要勇氣、耐性、智慧的工作。

調整「環境設計」、「日常生活作息」

首先,要先確認一次接待幾位新生?客觀條件允不允許,一位新生先適應好了,再接待另一位新生。如果,客觀條件允許,同一週至多只接待一~二位新生,是比較理想的。再者,要視將接待的「嬰幼兒」月齡的大小、能力,而調整你的「環境設計」以及在「日常生活作息」上做一些更動,但是儘量以不影響原先就在教室內的孩子們。

「準備好的環境」能夠讓孩子很順利地適應。例如:新生個人的生活用品是不是都已經安置好了?除了姓名之外,是不是提供更容易讓孩子自行辨識的顏色或符號系統來區辨?對孩子本身而言取拿容易嗎?是不是已經一對一帶領他嘗試自行取拿和使用了?是不是已經引導他辨識主要場所了?這是衣櫃間、這是廁所、這是圖書角如果新生只是「爬行兒」,他的置物櫃就應該在最低的位置,讓他容易自己取拿自己的衣物、尿布等。

可以在大團體區,進行簡單的「歡迎」活動,介紹「新朋友」的來臨,透過「儀式」,讓其他孩子們更友善地接待他;也讓新朋友在「儀式」中,感受到「自己的成長」和「自己的倍受重視與歡迎」。

新行為習慣的建立

    先爭取孩子父母的信任與支持,再贏取孩子的信任與合作。尚未正式入園前,就應該在行政人員的安排下,先與新生及其父母彼此熟識,建立他的基本資料,包括孩子的家庭成員、個別喜惡、先天氣質、特殊習慣、飲食狀況等是否有食物、藥物等過敏問題?入學前一天,一定要再聯絡,至少讓父母覺得你已經很專注、已經準備接待他的孩子。

   先與家長事先約定好親師彼此電話聯絡的時間,約定好首日來接孩子放學的時間(不太早也不太晚,協助其適應。)儘可能在不干擾家長的作息時間上,主動打電話告知孩子在新環境的表現和你跟孩子的互動(用「寫」的也可以)。等取得家長和孩子的信任後,才可以去努力「新行為習慣」的建立。不要急著立功,包括:依戀物戒除、睡前抱奶瓶、如廁訓練、潔牙習慣通通要循序漸進、按部就班,一樣一樣慢慢來,一切等家長、孩子都適應了,才開啟新計畫。不妨第一週、第二週允許「新生」攜帶專屬的依戀物,之後再慢慢戒除。

    允許家長進入你的教室陪伴孩子,看著你帶領孩子;也允許家長和孩子,有較長的時間單獨相處,有較長的時間彼此道別。

面對第一天的挑戰

    利用活動與活動之間的「銜接時間」,特別「招呼」「新生」。即使新生哭鬧不休,也儘量空出一隻手牽著他,或是讓他固定坐你的旁邊。但不是持續地抱著他。(如果月齡更小,在你的身邊留一個位置「讓他坐或躺著」)。除非有孩子「生病」或「受傷」,帶領嬰幼兒教室的「小小人兒」進行任何活動,懷裡儘量不要抱任何孩子,儘量空出雙手招呼所有的孩子。

誠實細膩紀錄孩子的一言一行

    利用空檔時間將你對新生的「觀察」紀錄下來,包括他的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的情況;包括他入園後,生命中許許多多的第一次,像是:第一次用杯子喝水,第一次自己穿褲子當然,除了紙筆記載,數位相機、錄影機、錄音筆都可以協助你把工作做得更順利。

    「觀察記錄」可以提供再「評估」孩子的狀況,也儲存了你面對家長時源源不絕的「軼事紀錄」。「少子化」的家庭型態,「個別化」的紀錄與溝通,是現代父母們最想要的!

    幼教老師們!你們「準備」好了嗎?按部就班地接待「新」的「小小孩」,不但是「挑戰」,更是「甜蜜」的任務喔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