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收涎禮」與「做四月日」--從離乳到獨立進食
寶寶四個月大那一天,會被穿上青色的衣服(代表「尚青」,聰明活潑的意思。)並將12個收涎餅 (有時也用24、36或48個) 用紅色紗線串起來掛在寶寶的脖子上,被媽媽(或爸爸)抱著,請好福氣的長輩、親友拿起一個餅,在寶寶的嘴邊擦一擦,口中喃喃唸幾句吉祥話:「收涎收嗒嗒,趕緊叫阿爸」、「收涎收漓漓,明年招小弟」,藉此表示祝福和好兆頭。「收涎」最主要的意義就是透過祝福,期待已四個月大的孩子將來能永無遲涎(延),成長快速;同時替產婦「做四月日」,準備「紅桃」謝禮用以饋贈親友。「收涎禮」和「做四月日」都意味著寶寶準備「斷奶」,開始要嘗試副食品,漸漸步入「獨立進食」的階段了。
副食品的添加
什麼是副食品?顧名思義,這是相對於寶寶的主食來定名的,隨著寶寶身心成長,開始體驗並學習成人的飲食方式,坐著吃喝,使用湯匙、筷子、叉子、碗、杯…,從吃第一口副食品開始,亦即是離乳的開始,又稱為「離乳食」;從英文「solid food」翻譯而來,所以也有人稱為「固體食物」,表示食物型態的改變。「四~六個月」是添加副食品眾所周知的參照點,但寶寶本身的健康狀況及個別的生長狀況;尤其寶寶消化系統的成熟度,以及吞嚥、攪拌、咀嚼能力的發展更要審慎評估。通常四個月大可以開始試吃半流質食物,七個月大左右寶寶逐漸長出乳牙,因此可以試著給泥狀的半固體食物。全蛋、魚、肉最好等到九個月大再給。十到十二個月之間,可給寶寶不太硬的固體食物,等周歲以後,就可以和成人一起進食三餐。但在「臼齒」尚未長齊以前(兩歲半前),絕對不要給堅硬的粒狀食物,以免嗆到或導致消化不良。
添加副食品,一次只嘗試餵一種食物,而且應由少量一茶匙開始,濃度也必須稀釋,再酌量增為全濃度。每嘗試一種食物,應該特別觀察寶寶有無特別的反應,像:嘔吐、腹瀉、哭鬧不安、皮膚泛紅或出疹子、氣喘…如果進食三天後,都沒有問題,可以再換另外一種副食品嘗試。如果想混吃兩種食品,最好等滿六個月再試。如果寶寶出現皮膚、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,一定要立即停止餵食,立即就醫,以確定狀況並做適當處理。
「度晬」民俗與「米香糖」
除了「度晬掠週」的民俗之外,寶寶農曆周歲那天,長輩會準備「包仔」(即麵粉製成的饅頭),擦拭寶寶的嘴,然後說「嘴臭!去!香的!來!」(表示:去掉口中臭氣,換來香氣)擦好以後,「包仔」就丟給狗吃掉。期待寶寶透過此儀式,讓未來一生言語都謙恭有禮,嘴巴甜人際關係佳。然後,再拿出「米香糖」給小孩吃,表示周歲了小孩就可以與大人共桌而食共享三餐。此時主客異位,奶類食品從主食變成副食,同時也意味著「獨立進食」好習慣培養的起跑。
「獨立進食」習慣的培養,攸關孩子一生的健康與幸福,成人照顧者在餐桌前的一顰一笑、一言一行,都會被孩子吸收,變成日後對飲食的感受。「餐桌」可能是親子關係的同心圓,而進餐氣氛也可能引發出更多的親子衝突。這些餐桌上衍生的衝突,孩子對飲食的想法,孩子性格的形塑…以食物為媒介,經年累月點點滴滴的醞釀…如果想要把「餐桌」變成親子關係的同心圓,就從「獨立進食」習慣開始。
一.和奶瓶說再見
無論哺餵母乳或配方奶,「喝奶」是嬰兒適應人類生活最大的樂趣。四、五個月大的嬰兒,多半能自己抱著奶瓶喝奶,但如果想在周歲前戒除奶瓶,最好還是讓嬰兒在成人照顧者懷抱裡喝奶,因為有真實的「媽媽」在,寶寶就不會依賴奶瓶。等六個月大,讓寶寶使用雙耳的矮腳杯,寶寶在自行喝牛奶、喝果汁,自覺自己和成人一樣會使用杯子,不僅不會依賴奶瓶,反而是培育「獨立人格」的契機。倘若寶寶已經滿十五個月大了,仍戒不掉奶瓶,不妨把常用的奶頭顏色、形式換掉,讓寶寶自己不喜歡已經不一樣的奶嘴,而自己自動放棄。或者乾脆把原先的奶嘴尖端剪掉,讓寶寶感覺到是「喝」而不是「吸吮」。另外幫孩子準備顏色鮮艷、造型可愛的小茶壺、小杯子,讓孩子自己倒水喝,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也可以幫助孩子成功地跟奶瓶說再見。
二. 孩子知道自己的飲食需求
美國班傑明.史潑克醫生(Dr. Benjamin Spock)曾提出「孩子知道自己的飲食需求」觀點,也就是說即使是新生兒,也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多少熱量,吃不夠,自然哭哭啼啼;吃飽了,自然神情滿足、鬆弛,安然入眠。只要寶寶頭圍成長正常,外顯動作發展表現正常,體重略輕,也不必刻意要寶寶增加食量,維持定食定量的好習慣,反而有助於寶寶平穩的成長與發展。
三. 養成不挑食習慣
要孩子不偏食,最重要的是成人照顧者本身對食物的態度。父母素食,孩子自然也茹素。家族的信仰和食物禁忌,孩子也深受影響。如果孩子不吃青椒、辣椒,其實還算正常;但如果蔬果類整個大類都不吃,就要介入引導,可採下列的方法:
1.善用孩子模仿的天性,提供機會讓不偏食的孩子和挑食孩子一起用餐。
2. 佈置溫暖祥和的餐桌氣氛,成人絕不在餐桌前批判食物。
3. 變化食物的造型、烹調方式、盛裝食器的呈現方式。
4.注意食物色、香、味的部份。
5.將孩子愛吃的與不愛吃的食物酌量組合在一起。
四. 養成吃早餐的習慣
營養學家咸認早餐是非常重要的一餐,對人體的健康十分重要。因為早餐提供展開一天所需的能量。不吃早餐會讓人更易肥胖,因為前晚的晚餐已經消耗了,上午時段感到能量不足,血糖降低,導致學習力、專注力降低。同時也降低了新陳代謝律新陳代謝率,人體為調整這樣的能量不足,反而讓脂肪脂肪更易積聚,藉以在空腹時,能有熱量來消耗。中午左右顯得特別飢餓,午餐的食量會不自覺地增多。飢與飽間的懸殊差異,不僅讓腸胃道調適較差,腸胃飽脹的感覺,也讓午後的元氣減弱頭腦不清明。不少研究養生術的人,都認為早餐應該吃得足夠,營養也要最豐富。養成孩子吃早餐的習慣,是現代父母應注意的事情。
五.聰明吃零食
即使成長在貧窮的年代,童年也是有零食解饞,回想筆者的童年,一毛錢一顆口感粗糙的金咁糖、加調味包的王子麵、吃完後會雙手雙唇都染紅的梅子片…回憶起來都承載著父母、長輩對我們偶然的奢華寵愛。人到中年,筆者更認同「人生苦短,先吃甜點」的道理,零食、甜點令人鬆弛、令人愉悅。擇定嚴選食材、嚴格品管的食品廠商,堅持少糖、少鹽、少油脂的零食,盯緊製造日期、食用期限,看牢食用色素、人工添加物的量,把關避免引起過敏的食物;在不影響正餐下,給孩子少量的零食,應該比不小心讓孩子喝到美國進口的牛骨、牛雜湯安全吧?沒有零食的童年,哪算是完整的童年?
獨立進食習慣是經年累月的蓄積,就從寶寶「收涎禮」開始,「收涎收漓漓,嬰仔好養飼」。要寶寶「頭好壯壯」、「健健美」,面對寶寶的飲食問題,父母親可要有智慧的執行力。
獨立進食發展簡表
月齡 | 相關獨立進食的行為表現 | 成人照顧者可以這麼做 |
4~6個大 | 1.長出第一顆牙 2.有支撐時可坐起來 3.手眼協調更進一步,「手」會去觸及「眼」所見之物。 4.會以手掌抓物,如抱奶瓶。 | 1. 給寶寶稀釋後的果汁或菜汁(選甜度佳酸度低者,一次只嘗試一種)。 2. 可給予較輕巧的雙耳矮腳奶瓶,自己喝水、喝奶、喝果汁。 |
6~8個月 | 1. 長出上門牙。 2. 可獨坐。 3. 能雙手抓取小物件,且能兩手傳遞、交換。 4. 會有意把手上物品丟掉或推開。 | 1. 可開始給予泥狀半固體食物、牙牙餅乾(學習抓握)。 2. 給寶寶一套餐具,成人照顧者餵食用一套。置一些食物泥在他碗裡,一邊餵食,一邊在其後方,牽拉扶持他的手,舀他碗裡的食物協助納入嘴中。 3. 開始給他專用的用餐座位(不強迫他坐太久)。 4. 丟餐具時就把餐具、餐點撤走,不要養成壞習慣。 |
8~12個月 | 1. 長出犬齒 2. 10個月左右已坐得很穩了。 3. 能使用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抓握物品,但容易掉落。 4. 能將物品放入小容器裡。 5. 會明顯搖頭表示不要。 | 1.9個月大,可酌量給予全蛋、魚、肉等蛋白質食物。 2.不要給太硬的食物,不可給粒狀食物。 3.12個月以後,可一日吃三餐,兩餐之間給點心,再補充奶類當成副食品。 4.讓他用手進食,三指抓握熟練,就能使用工具,成熟使用餐具。 |
12個月大以後 | 1. 對食物會顯示明顯好惡。 2. 對大人的紀律、規範已能理解。 | 1. 可與家人共同進食。 2. 不必刻意為孩子準備專屬餐點,只要清淡、原味,稍加碾碎、切割即可。 3. 餐桌禮儀的開始。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