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夏天,蒙特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提供了一筆補助,讓我到美國舊金山灣區師資訓練中心做兩個月「出生~三歲嬰幼兒教育」的進修。授課的師資陣容精良,其中一位Magda Gerber 講師,尤其令人印象深刻。


她那年已經八十五歲了!滿頭的白髮,東方人的體格,嬌小硬朗,精神矍鑠,後來才知道她是亞裔美國人。剛上「嬰幼兒行為與觀察」,她就安排了來自三個家庭的三個十八個月以下的小寶寶讓我們觀察。偌大的活動室裡,只有三個寶寶,還有寶寶們隨行的爸媽或傭人,講師和學員都在觀察室外面。長長五十分鐘的「觀察」結束,接著就是「討論」。


一歲兩個月的白人男孩和他的爸爸,是我們這群東方學員的聚焦中心。Magda  Gerber一問我們看到什麼?新加坡籍的同學馬上發表:「這位爸爸好了解他的孩子,他的孩子想玩什麼玩具,爸爸都能很快察覺,也能很快遞給孩子想要的玩具孩子在攀爬梯上活動,爸爸的眼神和一雙大手,都沒離開過,有危險的時候,爸爸的大手就在那兒這樣的濃厚的父愛,讓人很感動!」講師詢問我們有同樣觀點的起舉手,當時總共有十六位同學,其中九位舉了手。事後,她做出拳擊打鬥的姿勢,似乎想把那個白人爸爸教訓教訓,也想把我們這群「準老師」搥醒。


她嘆了一口長氣,轉身在白板上重重地寫了大大的四個英文字:W-A-I-T!接著問我們:「你們是怎麼學走路的?」「誰教你們的?」不等我們回答!她就繼續在白板上寫:waitwaitwait.那天九個小時的課程,她都在詮釋「等待」!那時非常年輕的我,用美金聽課的我,總覺得這四個英文字母太昂貴了!


十二年後的今天,我也成了幼教講師,也歷經人母的角色。「等待」真是一門人生的功課。嬰幼兒的各項學習,都是透過環境來學習,不是「教」出來的。像嬰幼兒動作的發展是透過自己反覆嚐試,在錯誤中找出自己的平衡點,才能開始坐、爬、站、走、跑、跳..如果成熟度不夠,再怎麼教也無濟於事。等待孩子獨立,等待孩子成熟,等待孩子憑自己的力量,一步一步學習成長。在強調潛能開發的風氣下,大家都提早送孩子去補習式的幼教機構,又是心算、又是美語卻忘了真正看待孩子的能力和需要。


人生的經歷何嘗不是「等待」?天災、人禍不是我們能預料的,當災難來時,我們只能等待救援,等待災難過去。 急、急、急,衝、衝、衝常常無法圓滿…Magda Gerber的「等待」哲學,開啟一個幼教人新的視野,也開啟我對待人生逆境心的眼界。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