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昇與嬰幼兒溝通的技巧           張庭枝

    你會和嬰幼兒說話嗎?語句是賄賂、交換、強迫、命令、干涉、溺愛、盲從、偏袒、放任、冷漠?還是尊重、同理心、和諧、關懷、寬容?

    2004年,臺灣的生育率創全球最低,孩子成了「稀有動物」,可是成人依然堅守慣用的模式,深信成人的理性思維。無時無刻不局限於成人的自我觀念裡,碰觸不著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。

    坊間的育兒育嬰雜誌、書刊愈來愈多,親子教育的電視節目、廣播也大鳴大放,符合市場效益的幼教產品繁不勝數。但是這些媒材帶來大量的知識,使得成人偏愛用腦的知識,以致不用心、不用情反而沒有用省思和智慧,去反芻思考這些知識。因此,語言帶來了大量的認知學習,賦予了「過度期待」,增添成人的思維模式,卻減少了成人照顧者與孩子互動間最令人珍重的「關懷」,與綿綿不斷的「情愛」。

關懷式語言取代教導式語言

    新生兒紅撲撲的雙頰,嬌小的身型比例,總讓人忍不住放軟聲調、降低音頻,對著可愛的小生命說話。可是,當孩子慢慢長大,有了獨立的意志,從不活動兒到爬行兒、學步兒,成人照顧者與嬰幼兒的衝突就開始了。等到孩子真正會使用語言時,一來一往的語言衝突就正式登場!出生~三歲的孩子,語言表達能力尚不足以釀成頂嘴、吵架事件,但搖晃晃的小腦袋、驕縱的「不要!」拒絕聲、扁嘴的表情也足夠令成人照顧者煩惱的。到了三~六歲階段,成人若不調整自己的語氣、語態、語言表達邏輯,彼此的語言衝突就會慢慢增多。到了兒童期、青春期,成人若再不深層自我檢視,和諧的親子關係、師生關係一定岌岌可危。

    學習用「關懷式語言」取代「教導式語言」,以同理心和孩子溝通、對話,彼此間互動就可以更流暢。也許幼教老師們可以這樣做:出生~三歲嬰幼兒的溝通技巧

    在《生命重要的前三年》一書中,蒙恬娜羅提到胎兒約六、七個月左右,聽覺已發展完成,可以聽見外界的聲音。所以,剛出生的新生兒能辨識母親的聲音,會試圖做出轉頭的反應,積極嘗試探尋母親的聲源。嬰兒也會透過皺眉頭、打呵欠、轉頭、哭聲、手勢等非語言訊息來表達自己的感覺,同時,也在成人照顧者對自己的回應中,點點滴滴建立起溝通的模式。這段語言學習的「接收期」,嬰兒不單接收了人類的語言,也吸收了「社交人際」的互動經驗。嬰幼兒在成人照顧者影響下發展自己的「自我價值感」,可能學習到:「我是獨一無二的」,是爸爸、媽媽、老師們的「心肝寶貝」;也可能學習到:「我一定要大聲哭喊,才會有人理我」。於是,自我價值感、自尊心、自信心,也在語言、非語言的接收回應中奠定基礎。

一個月

在出生的第一個月,母嬰溝通應著重在安全感的建立,有計畫、有秩序地幫助小小新生兒自我調節,漸進、穩健得適應從水中生活過渡到空氣中的生活。

~四個月

滿月到四個月大左右的嬰兒,開始對外界感興趣,甦醒的時間經常會反覆企圖用自己的肢體和外界互動,包括踢踢腿、拉拉小被巾、咿咿呀呀的呼喊著這個階段和嬰兒溝通的技巧,著重在聲音的交換和傳遞,並配合臉部表情,重複具有節奏感的動作。簡易的描述性語言,幫助孩子持續對外探索與互動。譬如洗澡時對寶寶說:「洗澡囉!洗澡囉!先洗洗背,再輕輕洗洗前胸」。都是簡潔具節奏感的描述性語言,慢慢的嬰兒就理解了其中的語意與溫暖。

 ~八個月

    ~八個月的孩子更是以「物」為主體,對外不斷的觀察與探索。照顧者可以在孩子完成新的動作和行為時,給予肯定、鼓勵的描述和讚美:「哇!你已經會坐了!你坐得好挺喔!」「小手再伸長一點點,就快搆著海灘球了!加油!」

~十二個月

    這時孩子的咿咿呀呀聲更豐富了,與人互動的非語言訊息也更豐富了。此時,成人與孩子說話時,更應該眼對眼凝視,熱情回應孩子的咿呀聲,孩子「咿呀」叫喚,成人照顧者也以其他的聲音回應;用確實的行動鼓舞孩子用「聲音」與別人互動,也讓孩子有機會有充分的機會和時間,察覺自己探索行為的後果。譬如:「玩水喔!袖子濕了!」「抓糖果吃,手黏黏的!」一歲左右的孩子是「一字走天下」的小冒險王,溝通的重點在於「重複」和「講重點」。像:「躺」下來,要「睡覺」了!尿布「溼」了,要「換」尿布了!久而久之,孩子吸收了這些關鍵的語句,在適當的時機,自然就能使用這些字句來表達。

一歲~一歲半

    一歲以上的寶寶,成人可多運用圖畫、海報、有聲書和童書繪本,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,讓孩子的生活經驗更廣泛地連結,也能藉此躍升孩子的生活視野。

一歲半~兩歲

    一歲半到三歲左右的「老嬰」,粗大動作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,正處於用「腳丫子」思考的階段。他們喜歡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搬運、撥亂生活環境的秩序,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照顧者「夠英明」,最好少下「禁令」,少用「不」字,多用「預告程序」和「肯定句」引導,並採遊戲式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。比如:「小小玩具要洗澡,小敏也要洗澡;玩具洗好澡要在玩具箱休息,小敏洗好澡,也要擦痱子粉睡覺!」下肯定指示令之前,最好不要給這階段的孩子太多選擇,但一定要預留時間和空間,讓孩子心甘情願「跟」上來。

與三歲以下的孩子說話,一定要不急不徐,有計畫地提供字彙或換個方式說。另外,平緩的語氣、禮貌的用語、適度的音量、和緩的語速、正確的發音等,比「字句的豐富性」更加重要。

三歲~六歲幼兒的溝通技巧

    三十個月大以上的孩子,已經有強烈的「自我概念」,能準確使用形容詞、動詞、主詞、代名詞,也能表達不是「當下」發生的事情。此時,陪著孩子蒐集海報、圖片、製作小書、閱讀圖畫書,不僅可以啟發孩子看圖說話的能力,也是親子間、師生間很好的溝通媒介。

    ~六歲幼兒的語言發展逐漸由「自我中心語言」轉化為「社會性語言」。因此,成人應給予良好的語言示範,盡量讓幼兒發音正確、語速正常、語彙豐富的成人或同伴相處。若幼兒一時有不當的語法、發音,不要給予正確的語言即可。如果孩子告訴你:「我有去阿嬤--兜!」你可以再敘述:「你是說,你假日有到南部的外婆家!」也可以請孩子再仿說一遍,但不要強迫他;也不要太過保護他,不要時時揣摩他的想法,不要時時替他表達意見。

    ~六歲幼兒多半已進入幼兒園,社交人際和學習都有了多元的新挑戰,這時期成人與幼兒互動的重點是「澄清想法」和「情緒教育」。每天聆聽孩子的生活、學習、新朋友、新發現,無論是知識的、情感的、天馬行空的,通通都要用心傾聽,再彼此談論。童言稚語中可能有情緒的色彩,經常是「晴時多雲偶陣雨」,照顧者不妨當個心靈捕手,同理孩子的情緒和想法:「老師說星期一才能再分享你從家裡帶來的玩具,讓你覺得很失望,是不是?」「你跌倒了,小明還在旁邊笑你,讓你覺得很不舒服,對不對?」「星期二的戶外教學卻下大雨,但是我們可以去視聽教室看卡通。」

    另外,這時期的幼兒可能會從電視節目或同儕中模仿不當的語言,因此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言行,及時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,如不插嘴、不亂吼、不說粗鄙的話,常用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。幼教老師更應該身教、言教兼顧,常常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。當「關懷式語言」盈盈滿室,師生間幸福的對話才能有質有量。

    「書寫」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管道。從孩子畫出第一條線開始,孩子就不斷運用線條、色彩、形狀展現內在的自我。對四歲以上的幼兒,可以用「小圖文」做溝通,白板上不妨留一些活動的磁鐵板,讓孩子來分享、發表他的「小圖文」。稚拙的筆觸,又畫、又寫、又摺紙的特殊表達方式,也算是「讀寫萌發」的回應行為,老師們也不妨認真地用國字加注音符號回應他們。適度表達人師的感動、感謝和叮嚀,一來一往的圖文互動中,款款流動著師生之愛,語言的表達技巧,也在其中緩緩滋長。

幼教老師絕不該說的話

翻舊帳

    「喔!你又闖禍了!前天打人,昨天又咬人,現在又拉別人的頭髮」「昨天才洗的棉被,唉喲!今天又給我尿床!我怎麼跟你媽媽交待」嘶吼翻舊帳無補於事,思索問題發生的原因,積極尋求行為改變的技巧、方法,原諒且遺忘孩子的行為,才是幼教老師應該著眼的努力方向。

貼標籤

「愛哭鬼!每天哭,你煩不煩!」雖然幼教老師是半開玩笑的語氣,但卻非常傷孩子的心。老師越是不經意貼標籤,孩子就越是往標籤行為發展。做為身教、言教楷模的老師,千萬要謹言慎行。

氣話

    「再吵!等一下,通通不要去公園玩!」「再不趕快吃飯,等一下,我把水果全部送給隔壁班小朋友吃。」你真會這麼處理事情嗎?不會吧!如果不會,為什麼要這樣表達呢?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吧!

嚇唬

    「再拗!送你去幼幼班,重新再包尿布、吸奶嘴好了!」你嚇唬孩子,一次、兩次、三次都沒有成為事實,最後,孩子對你的威脅恐嚇無動於衷,懶得理你,不是很無趣、無意義!如果,遇上語氣模仿高手,身為幼教老師的你,無心的話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呢!

比較

    「我們班表演的哪有好啊!小惠老師班表演的更好!」本來是謙虛,想讓小惠老師有成就感結果,無意卻傷了自己班的孩子。整班的「比較」,都令人傷心;如果把個人拿出來比較,小小當事人一定更在意!「比較」是很傷人的,烏龜擅泅泳、兔子擅長跑步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,打擊孩子的信心是最沒意義的。努力找出孩子的優點,增進孩子的信心之外,同時減緩嫉妒心、仇視心和自卑心的萌生。有智慧的幼教老師一定要深思!

命令

    「不要騎那麼快!」這是命令句,也是負向提示法;如果換句話說成:「好棒!你會慢慢騎注意安全!真能幹!」這就是適切表達期望的說法。用愉悅的語氣透露期望,絕對比「命令句」更吸引孩子!

反話

    明明是愛著孩子,卻愛用「反話」引導孩子。以為激將法對孩子有用,可是,某些孩子的發展可能是聽不懂「反話」的!「小花只會看卡通根本不會自己穿鞋子!」老師無心講了一句「反話」,馬上惹來三歲的小花哭喊著說:「我會!我會自己穿鞋子!」老師反而要花費更多時間、更多心力,收拾失控的教室氣氛。三、四歲的孩子發展有限,聽不懂「反話」,甚至以為老師在取笑或責備他,幼教老師們說話前,千萬要思考孩子本身的認知能力和語文接收能力。

   幼教老師「絕不」說「不該說」的話!因為你是「社會媒介者」,你的一言一行,都會是孩子們一生一世不可磨滅的參照點。

永續營造幸福對話管道

    要永續經營親密順暢的親子關係,肢體語言和非肢體的語言溝通,都是很重要的管道。照顧者首先必須是一個「傾聽者」,在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間,洞察孩子的想法、行為、意圖;與孩子同樣的視線高度,臉對臉、眼神對眼神;慎選對話時機,善用同理、支持、信任和鼓勵。「柔婉堅毅」是與孩子對話的不二法門,柔軟和緩的用「我」訊息發聲,堅持正面、肯定、積極、鼓勵、寬容的態度,但也固守善惡是非的界線。站穩為人師的立場,且歌、且舞、且說、且言、且書,用身教、言教的光源,持續陪伴、守候、祝福孩子日日平安、天天喜樂成長且茁壯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