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換上醫師袍踏進家醫科遺傳門診診療室見習,林醫師已經開始看診了!正被看診的是「小胖威利兒」,三歲七個月,皮膚白皙、身材嬌小的小女孩,骨齡二歲五個月,坐著被量到的上身長是五十四點二公分 ,頭圍 四十七公分 。林醫師說:「…生長因子、生長激素都不錯,這次藥物劑量都不改!」媽媽聽了很寬慰敘說起復健及飲食狀況..醫師提醒媽媽,正常的飲食,食物限制不要太過嚴格,一整個早上只喝一百八十cc的牛奶顯然不夠。對「小胖威利」六個月至六歲是關鍵期,愛吃的狀況會愈來愈強,更需要多加謹慎觀察。第二位是「裘馨氏肌肉失養症」,四歲兩個月的男孩,常常跌跤。透過上網的即時影像,林醫師解釋未來可能會發展的病況。爸爸媽媽詢問國外治療的狀況,醫師耐心地解說。一再叮嚀適度的活動,但不要過度訓練,保護好肌肉細胞膜,也許過幾年,醫學界的發明,就能把病症治癒。未進診間,就已嚎啕大哭,兩歲十一個月的女孩,她的病名是「先天性巨大黑色素細胞病變」!驟然看到她,喔!是的!她有足夠的理由大哭大鬧!上蒼確實待她很特別!左半邊巨耳巨鼻,整張臉被黑色掩住了,不對稱的五官,左眼視神經被壓迫,巨鼻但鼻孔奇小…爸爸媽媽謙和有禮,從容和婉,一直用堅毅的語氣和孩子溝通。小女孩語言發展極佳,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如果沒有基因傳遞的意外,這是一個多令人稱羨的家庭。再一位是六歲十一個月的男孩,頭圍卻只有四十七點三公分 ,過了六歲,頭圍的增長將非常有限,他的第十七號染色體異常,較常人多了一丁點長度。在世界性罕見疾病研究領域,他是非常珍罕的個案,最近才剛登上國際醫學文獻。林醫師和男孩的媽媽分享這件文獻報導。男孩的媽媽笑著說:「我們的缺憾,能夠促成罕見病的研究,造就醫學的進步。正面看這件事,也算好事!」男孩的耳朵新裝塑膠通氣管,口腔軟顎較凹(正常人平滑),肌肉張力差,構音較異常,「ㄋ」、「ㄌ」兩發音紊淆。他就讀特教班,在診療室就唱起歌來,快樂的模樣透露出家庭及週遭環境給予完全的接納和支持,自我價值感很正向。這位母親的話語,讓我好感動。


才看了四個罕見病童,我已經開始感恩。感謝父母親賜給我健康的身體,散光六百度,值得感恩!身高不滿一百六,值得感謝!四十歲後有了白髮,又有何憾?冬日的異位性皮膚炎,算什麼煩惱!夏日的汗臭味又有何妨!感謝上蒼送給我健康的孩子們,我只要用心用情學著扮演母親,學會放下人性中的「驕傲」和「憤怒」,就可以慢慢勝任我的母職角色。不需要去和莫名、未知的潛藏基因作抗衡。「貧窮」、「疾病」、「挫折」都是生命裡的勳章,人性的謙卑和睦,往往要經過嚴苛的重重考驗,才展露出來。為什麼不能憑藉「同理心」,學會苦難與悲憫?一定要自己跌跌撞撞,才學會人生的功課?






再推門進診間的是位四十七歲的母親,身高 一百四十六公分 ,兩手平平伸展的長度,是 一百四十七公分 。未成年前,她常常骨折,看遍全臺中西醫,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因,結婚後還生了二男一女,仍是常常骨折。直到看家醫科遺傳門診,才知道自己是「成骨不全症」的患者(俗稱:玻璃娃娃)。三次生育過程的耗損,鈣質骨本的衰耗,脊柱已輕微側彎,常常會腰酸背痛,中年後她得更努力鞏固骨本,更要小心控制中年發福,才能趨吉避凶,減少身體病變。她帶著三個孩子的健康檢查報告,焦灼地請教林醫師問題,擔心孩子複製了自己的身體病況。還好,她的孩子都健康,兩位兒子是一百七十幾公分的少年,只是女兒可能是隱性基因的傳遞者,未來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有可能會生育「玻璃娃娃」…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昌明,能及早看出未來的雛象,讓人類的生命和命運,多一重選擇權。四十幾歲才知道自己是罕見病患,也許是幸運的!生理的病痛未侵襲她結婚、懷孕、生產、育子的生命歷程,沒有岐視、沒有憐憫,生命反而更壯闊,只是經歷冗長醫療過程,沒有得到最適度的處方。疼痛的煎熬,莫名的恐懼,一定格外不好受吧!生命是清明可預期的旅程?還是迷宮般一步一踉蹌的苦旅?


快五個月大的女寶寶,外觀壯碩紅潤,最明顯的異常是舌頭外凸,她的病名是「過度成長症候群」。目前頭圍 四十一公分 ,出生時左右兩側不對稱,這幾個月治療漸趨穩定,四個月大時已學會翻身,注意力不錯,肌肉張力不錯,過度成長但肝脾未腫,血管瘤也漸消失,舌凸卻未壓迫呼吸道,左半邊身長 六十七點四公分 ,右邊身長 六十八公分 ,兩邊未差到 兩公分 ,都算是控制得宜。她的舌頭一半肥大一半薄,但兩頰已漸趨對稱,兩邊屁股看來也對稱..林醫師提醒家長要持續注意她的飲食:「睡太久,要搖醒她,餵她吃奶,不然血醣降低很危險…六歲以前務必看緊她身高體重的變化,也要注意她心臟、肝臟、腎臟受損的情形…」       「過」與「不及」是考量事情的兩個選項,內在生長激素的病變,又是基因傳遞的意外!五個月大的孩子,在聽診器下十分放鬆 ,睜著無邪的雙眼對世界展開探索,未來她只能頑抗漫長的病程,醫生的巧手慧心,父母親的愛,將是她一生憑藉的勇氣和力量。如果,社會立法夠健全,也許制度可以給她一輩子完善的照顧。「制度」可以救活一整個社群,可以拯救一個困窘的家庭,可以賦予生命更鮮活的力量。


小小的家醫科遺傳門診室,彷彿是擁有神奇魔豆的傑克花園。每個人都是一株株奇花異草,每株都有權利,爭取獨一無二的成長空間和機會,每一顆種子是一畝一畝的心田,林醫師撒落正向、同理、積極的力量,鼓舞病友和病友家屬相互支援、相互關懷。病友、病友家屬也珍惜這份資源,不只竭心盡力照顧好自己的病程,更分出力量關懷別人。綿綿密密經經緯緯把愛心網、支援網織造成更具大的聯合,造福更多的人。
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庭枝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